首届“一带一路”上海论坛召开
首届“一带一路”上海论坛召开
  • 过往活动
  • 2018年05月16日

514日至15日,正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一周年之际,由上海社科院发起,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香港贸易发展局参与主办,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支持的首届一带一路上海论坛,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外国驻沪总领事馆官员、媒体记者等近300名代表出席,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意大利、肯尼亚等2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专家应邀参加研讨。

开幕式上,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智库联盟秘书长金鑫、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尼基尔·塞斯的代表安格斯·麦基先生、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委托副院长王振研究员致开幕辞。他们在致辞中强调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带一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有重大意义;上海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对于论坛的发起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论坛的重要性,祝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作了题为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定引领世界格局有序变革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强化对外解读、政策沟通、实践创新和经验推广,通过互联互通、广泛合作、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开辟区域性、全球性联动发展的新路径,构建多形式平台和伙伴关系网,打造利益深度交融、责任与共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实现文明互鉴互通,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共同发展和进步。

在大会演讲环节,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理事长兼主任黄仁伟研究员,阿富汗驻华大使贾楠·莫萨扎伊先生,保加利亚前驻华大使、保加利亚16+1国家协调员乔奇·佩奇诺夫先生,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先生,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部总监关家明先生,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玉良研究员,国际问题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鸣研究员分别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应邀作大会演讲。他们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了全球经济均衡稳定发展。在推进过程中,需审慎克服大国因素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协同效应,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

本届论坛共设六个分论坛,近百名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企业界人士汇聚一堂,分别从国际合作、东南亚等地区的一带一路共建、上海的桥头堡建设、四航协同、智库作用以及沿带沿路国家国情等议题展开深入分析,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促进和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中国方案;中日应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桥梁作用,以东南亚地区为平台,发展包括民间经济合作在内的多元化合作关系;上海作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应重点凸显其作为开放合作高地、资源配置平台、互联互通枢纽和集成服务中心的四大功能,推动上海成为一带一路金融资源配置中心;航天、航空、海航、民航的四航协同,有助于加速开放共享,推进沿线国经济发展,增进民心相通,扩大人文交流;中国智库应在国际第一线发出自己的声音,既要能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也要能影响民意,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应针对沿线国国情进行重点和深入剖析,重视基础研究,提升创新水平,为国家一带一路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论坛开幕式和大会演讲分别由我院副院长张兆安研究员、副院长王振研究员主持,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智库建设处、国际合作处、智库研究中心、丝路信息网、联合国项目办公室分别承办了相关分论坛,智库建设基金会资助了本届论坛。由我院智库建设处与一带一路信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智库报告》中英文内刊也在本届论坛上发布,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一带一路上海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将成为展示我院一带一路研究的新名片、我院与各界共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在论坛召开同时,由我院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前景国际研讨会正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在塔什干参会的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和乌兹别克总统战略与区域研究所所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先生通过视频连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我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介绍了论坛的情况,双方一致强调中乌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互祝论坛圆满成功。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周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一带一路上海论坛旨在以上海为平台,聚合政府、企业、智库力量,融汇国内国外、沿带沿路国家以及相关国家的声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首届论坛以新合作新机遇为主题,旨在回顾过去五年里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探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战的背景下开展新合作,创造新机遇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网站